HOME社會公益專題研究報告

專題研究報告

休耕田復耕之規劃發佈日期:2011/08/17

摘要

政府自民國72年起,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調整國內稻米產業,陸續推動稻田轉作休耕及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26年來已確實達到維持國內稻米產銷平衡及穩定糧價之目標。惟近年全球農業生產環境受地球暖化效應,因氣候環境轉變而屢屢發生水患或乾旱等不利農業生產狀況,國際間數度發生區域性穀物供需失衡現象,國際糧價大幅上漲。政府對於糧食自給率及糧食安全更加重視,自98年起開始調整休耕政策,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活化休耕田政策,對於長年休耕農地採取政策性鼓勵復耕,以提高糧食作物生產。
本研究經實地訪查目前農地休耕現況,訪問代耕農戶經營情形,聽取農民對多年來實施休耕政策之看法及對全面復耕之意見。在充分了解各界對休耕農地造成荒廢、蟲鼠害且嚴重影響其他農地生產之情形,對休耕政策抱持負面觀感並殷切期盼休耕田復耕;本研究小組因此建議政府取消休耕政策,逐步朝向全面復耕方向發展。
對於休耕田分散全台,僅嘉南地區有明顯的集中化,如果規劃復耕,其農作物發展方向甚為重要,勢必影響國內農業發展。本研究建議朝土地利用型農作為主要發展重點,可發展作物為水稻及雜糧等作物;稻作方面,國內雖已達供需平衡,在國際糧價處於上揚趨勢下,仍有發展外銷之空間。本研究建議在稻作發展上,發展重點如下:1.超高產水稻生產; 2. 外銷導向高品質稻米生產;3.青貯飼料用水稻生產;4.良質米或雜交稻採種專區。雜糧作物方面,因國內每年進口大量雜糧,推廣種植飼料玉米、大豆、高粱、甘藷等雜糧作物,可提供糧食自給率外,並不會帶來產銷失衡問題。另以國內採種技術優異,建議朝建立國內生產玉米、高粱雜交種子行銷國外,進行境外生產確保國內糧食安全。
為確立復耕體系的建制,對於現存代耕體系,加強調查及輔導健全營運,並透過建立農會耕地租賃媒合制度,輔導高齡農民將無力從事農耕之農地出租,提供代耕農戶擴大經營耕作。
由於休耕田復耕議題,為高度敏感之政治議題,全台每年兩期作休耕面積達22萬公頃,且農民普遍高齡化,對於全面復耕之接受度面臨考驗,如何策略性引導休耕農地逐步復耕甚為重要。本研究研議提出為期10年三階段復耕之規劃,第一階段(前5年):積極推動小地主大佃農,誘導連續休耕田復耕。第二階段(第6年起):逐年調降休耕給付,加速地主釋出農地復耕。第三階段(第10年):取消休耕給付,達成全面復耕。
---
政府自民國72年起,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調整國內稻米產業,陸續推動稻田轉作休耕及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26年來已確實達到維持國內稻米產銷平衡及穩定糧價之目標。惟近年全球農業生產環境受地球暖化效應,因氣候環境轉變而屢屢發生水患或乾旱等不利農業生產狀況,國際間數度發生區域性穀物供需失衡現象,國際糧價大幅上漲。政府對於糧食自給率及糧食安全更加重視,自98年起開始調整休耕政策,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活化休耕田政策,對於長年休耕農地採取政策性鼓勵復耕,以提高糧食作物生產。
本研究經實地訪查目前農地休耕現況,訪問代耕農戶經營情形,聽取農民對多年來實施休耕政策之看法及對全面復耕之意見。在充分了解各界對休耕農地造成荒廢、蟲鼠害且嚴重影響其他農地生產之情形,對休耕政策抱持負面觀感並殷切期盼休耕田復耕;本研究小組因此建議政府取消休耕政策,逐步朝向全面復耕方向發展。
對於休耕田分散全台,僅嘉南地區有明顯的集中化,如果規劃復耕,其農作物發展方向甚為重要,勢必影響國內農業發展。本研究建議朝土地利用型農作為主要發展重點,可發展作物為水稻及雜糧等作物;稻作方面,國內雖已達供需平衡,在國際糧價處於上揚趨勢下,仍有發展外銷之空間。本研究建議在稻作發展上,發展重點如下:1.超高產水稻生產; 2. 外銷導向高品質稻米生產;3.青貯飼料用水稻生產;4.良質米或雜交稻採種專區。雜糧作物方面,因國內每年進口大量雜糧,推廣種植飼料玉米、大豆、高粱、甘藷等雜糧作物,可提供糧食自給率外,並不會帶來產銷失衡問題。另以國內採種技術優異,建議朝建立國內生產玉米、高粱雜交種子行銷國外,進行境外生產確保國內糧食安全。
為確立復耕體系的建制,對於現存代耕體系,加強調查及輔導健全營運,並透過建立農會耕地租賃媒合制度,輔導高齡農民將無力從事農耕之農地出租,提供代耕農戶擴大經營耕作。
由於休耕田復耕議題,為高度敏感之政治議題,全台每年兩期作休耕面積達22萬公頃,且農民普遍高齡化,對於全面復耕之接受度面臨考驗,如何策略性引導休耕農地逐步復耕甚為重要。本研究研議提出為期10年三階段復耕之規劃,第一階段(前5年):積極推動小地主大佃農,誘導連續休耕田復耕。第二階段(第6年起):逐年調降休耕給付,加速地主釋出農地復耕。第三階段(第10年):取消休耕給付,達成全面復耕。 政府自民國72年起,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調整國內稻米產業,陸續推動稻田轉作休耕及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26年來已確實達到維持國內稻米產銷平衡及穩定糧價之目標。惟近年全球農業生產環境受地球暖化效應,因氣候環境轉變而屢屢發生水患或乾旱等不利農業生產狀況,國際間數度發生區域性穀物供需失衡現象,國際糧價大幅上漲。政府對於糧食自給率及糧食安全更加重視,自98年起開始調整休耕政策,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活化休耕田政策,對於長年休耕農地採取政策性鼓勵復耕,以提高糧食作物生產。
本研究經實地訪查目前農地休耕現況,訪問代耕農戶經營情形,聽取農民對多年來實施休耕政策之看法及對全面復耕之意見。在充分了解各界對休耕農地造成荒廢、蟲鼠害且嚴重影響其他農地生產之情形,對休耕政策抱持負面觀感並殷切期盼休耕田復耕;本研究小組因此建議政府取消休耕政策,逐步朝向全面復耕方向發展。
對於休耕田分散全台,僅嘉南地區有明顯的集中化,如果規劃復耕,其農作物發展方向甚為重要,勢必影響國內農業發展。本研究建議朝土地利用型農作為主要發展重點,可發展作物為水稻及雜糧等作物;稻作方面,國內雖已達供需平衡,在國際糧價處於上揚趨勢下,仍有發展外銷之空間。本研究建議在稻作發展上,發展重點如下:1.超高產水稻生產; 2. 外銷導向高品質稻米生產;3.青貯飼料用水稻生產;4.良質米或雜交稻採種專區。雜糧作物方面,因國內每年進口大量雜糧,推廣種植飼料玉米、大豆、高粱、甘藷等雜糧作物,可提供糧食自給率外,並不會帶來產銷失衡問題。另以國內採種技術優異,建議朝建立國內生產玉米、高粱雜交種子行銷國外,進行境外生產確保國內糧食安全。
為確立復耕體系的建制,對於現存代耕體系,加強調查及輔導健全營運,並透過建立農會耕地租賃媒合制度,輔導高齡農民將無力從事農耕之農地出租,提供代耕農戶擴大經營耕作。
由於休耕田復耕議題,為高度敏感之政治議題,全台每年兩期作休耕面積達22萬公頃,且農民普遍高齡化,對於全面復耕之接受度面臨考驗,如何策略性引導休耕農地逐步復耕甚為重要。本研究研議提出為期10年三階段復耕之規劃,第一階段(前5年):積極推動小地主大佃農,誘導連續休耕田復耕。第二階段(第6年起):逐年調降休耕給付,加速地主釋出農地復耕。第三階段(第10年):取消休耕給付,達成全面復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