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農業科技贊助計畫

贊助計畫

文蛤養殖環境植物性餌料生物調查及選種擴培發佈日期:2022/01/03

實施期間起迄

111年01月03日~111年12月30日

執行單位

李孟洲教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執行成果

臺灣的文蛤有4到5個品種,以Meretrix lusoria為主要養殖種類。文蛤(Meretrix lusoria)屬二枚貝屬斧足綱,俗稱粉蟯、蚶仔、蛤仔或蟯仔,外殼略呈三角形,腹緣鈍圓,殼皮以黃褐色為主,該物種分布於臺灣西部沿海沙地,目前野生種較少,多為人工養殖。由於文蛤味道鮮美,文蛤是臺灣水產業重要的經濟性物種之一,根據民國110年(2021)漁業統計年報文蛤養殖年產量5萬公噸,價值約39.6億。
文蛤屬濾食性生物,文蛤主要攝食的餌料為單細胞微藻、有機碎屑和溶解性有機質,文蛤幼貝成長至成貝需攝食水中的浮游藻類和有機碎屑,在傳統文蛤養殖方式多以施灑魚粉或鰻粉、吊掛下雜魚等方式做水,以做為文蛤幼苗的主要營養素,但是此方法容易造成養殖環境有機質累積,並造成池底老化、地泥淤積和硫化物蓄積等等不良問題,為避免上述問題影響文蛤生長,以微細藻類作為主要之餌料來源,將會降低餌料對水源與底質的影響,文蛤能濾食的顆粒大小約為5-25μm,以微細藻類的作為食物來源相較於一般市售粉狀飼料粒徑在170μm以上的飼料更適合做為文蛤的餌料使用。
因此調查鑑定文蛤養殖環境中存在的植物性餌料生物,並配合當地之培養環境及季節,通過後續選種擴培,找出能配合當地環境及季節且最適合做為文蛤餌料生物之藻種,統計不同季節生長之微細藻類主要組成種類,將傳統養殖經驗與科學結合,完善養殖管理策略,將會是文蛤養殖產業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在本計畫實行期間,對數家文蛤養殖戶進行池水採樣,並運用光學顯微鏡進行水樣分析以確認各家池水中微細藻的種類及主要成分,並拍攝微細藻照片用於藻種的鑑定;亦依照現場測量之養殖環境條件,分離文蛤養殖池水中的多種微細藻類進行純化培養,分離純化單一藻種用於後續研究與藻種保存。
本計畫調查了雲林台西文蛤育苗業者與台南文蛤育苗業者的文蛤苗池,鑑定文蛤池水中的主要藻種,判斷池中藻種對文蛤之優劣,在通過光學顯微鏡進行水樣分析後,發現本次調查的文蛤苗池中的藻種大多為有益文蛤成長之種類,並透過後續選種擴培,擴充優質藻種之種源儲備,以達到精準控制餌料生物投餵、提高文蛤品質及文蛤養殖效益,並規劃養殖現場利用方針。

藻種鑑定
本次計畫調查雲林台西文蛤育苗業者與台南文蛤育苗業者的文蛤苗池,取得文蛤苗池之水樣,並通過光學顯微鏡進行水樣分析以確認文蛤養殖環境中常見的四種微細藻類,並檢測判斷發現之藻類對文蛤影響之優劣。
在雲林台西之文蛤苗池常見的四種微細藻類舟形藻、薄甲藻、小環藻和角刺藻。舟形藻(Navicula sp.),此藻種的藻體氨氮量低、磷鹽量低,並且ω-3脂肪酸多,為良好的餌料生物;甲藻(Protoperidinium sp.),此藻種的藻體氨氮量高、磷鹽量高,並且部分藻種具有毒性,需要注意;小環藻(Cyclotella sp.),此藻種的藻體氨氮量低、磷鹽量低,並且ω-3脂肪酸多,為良好的餌料生物;角刺藻(Chaetoceros sp.)氨氮量低、磷鹽量低,並且ω-3脂肪酸多,為良好的餌料生物。
通過光學顯微鏡進行水樣分析,可發現此文蛤苗池中的藻種大多為有益文蛤成長之種類。(圖一)

在台南之文蛤苗池常見的四種微細藻類為舟形藻、脆桿藻、偽魚腥藻和橋彎藻。舟形藻(Navicula sp.),此藻種的藻體氨氮量低、磷鹽量低,並且ω-3脂肪酸多,為良好的餌料生物;脆桿藻(Fragilaria sp.),此藻種的藻體氨氮量高、磷鹽量高,為良好的餌料生物。
通過光學顯微鏡進行水樣分析,可發現此文蛤苗池中的藻種大多為有益文蛤成長之種類。(圖二)

今年度文蛤收成概況
在本次調查中,蒐集來自雲林台西文蛤育苗業者及台南文蛤育苗業者的今年度文蛤收成概況。雲林台西文蛤育苗在今年度文蛤的放養規格為分和分半,每1甲地放養量約1,200萬粒,收成率80%。收成規格3分之收成量為6,160斤;收成規格2分的收成量為8,380斤。台南文蛤育苗在今年度文蛤每甲地放60萬顆文蛤苗,活存率約80%,收成大小約在35粒/斤,一池大概收成約1.4萬斤。

成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