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公益專題研究報告

專題研究報告

台灣漁業政策研究 發佈日期:2010/01/15

摘要

台灣漁業60年來在產、學、官的共同努力之下,民國40-50年代漁業增產為目標以因應糧食的需求,鼓勵漁民造船撈捕、掘池養魚,漁業迅速發展。民國70年代雖然已注意到環境與資源的壓力,採取消極和緩的方式,限制漁船增加、培育漁業資源補充,但科技進步與漁民辛勤投入,沿海近漁業資源之損耗並未得到控制,而遠洋漁業之鮪漁業、魷漁業、秋刀漁業因業者積極投入,快速發展,已成為國際上主要生產國。近年來國內外環境迅速改變,國際間對海洋環境、生態、資源的維護與保護深切關心,積極推動各項管理的行動計畫,我國已成為要求配合與關注的對象。此外,國人海洋意識興起,海洋國家的呼聲日高,漁業更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本研究報告依據台灣漁業類別及漁業相關的重要議題,分別探討台灣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具體做法,提供政府及漁業界參考。報告共分為七章,簡述摘要如下。
  
第一章「從全球視野與海洋國家精神 永續發展台灣漁業」,從台灣漁業的發展過程及現況,漁業未來趨勢及台灣本身的條件,建議應從全球宏觀的視野與海洋國家的精神來定位台灣漁業,且提出負責任遠洋大國漁業、精緻沿近海漁業、先進養殖漁業,重新架構漁政的組織人力,全力推動海洋國家永續漁業等願景目標;建議具體的做法:一. 以宏觀的視野、海洋國家的精神,重新定位台灣漁業。二. 成立獨立專責之輔導及研究單位,負起漁業大國的責任。三. 沿近海漁業規模大幅縮小,以休養資源、生態,改善沿海及漁村環境,創造就業機會。四.養殖生產採許可制,建立經營管理的機制,將優良養殖場(GAP)、履歷(Traceability)制度落實到魚場。五. 各級政府的組織、人力、預算必需配合增加調整,並有效地培育人才,以達成海洋國家的目標。
  
第二章「台灣遠洋漁業回顧與展望」,探討台灣遠洋漁業發展歷程、公海漁業國際海洋法體制之演變、我國遠洋漁業之對外雙邊及多邊漁業合作、台灣遠洋漁業未來前途發展之爭議及因應策略,提出因應各類遠洋漁業的特性,應儘速調整產業規模善盡國際責任,儘速建構相稱的漁業管理及資源研究體系善盡漁業已開發國家責任,積極貢獻國際社會。公海漁業資源開發多已達飽和甚至過漁,擁有龐大船隊的台灣雖也需面臨縮減規模,是此一趨勢下保障台灣既有利益的必要做法。建議台灣既為公海漁業的主要國家,若能善盡管理責任,在漁獲資料收集、減少意外捕獲,乃至相關之研究,一方有助於產業的發展,更有助我在國際組織舞台的發揮。我國更應積極投入與船隊規模相稱的管理與研究人力及經費,以成就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遠洋漁業發展奇蹟」。
  
第三章「台灣沿近海漁業之探討」,從台灣沿近海漁業的環境、沿近漁業發展過程與變化及並詳細檢討面臨的新海洋法公約架構下國際地位邊緣化,漁場重疊之問題、沿近海漁獲能力過剩及不足、漁業結構不合理、社經因素之衝擊、職業風險、海域利用競合等等問題。提出台灣沿近海漁業應以謀求沿近海漁業之永續發展,及發展多功能漁業、全民漁業為目標。
建議:一. 發展安全、節能、環保、優質之沿近海漁業;二. 訂定並推行沿近海生物資源養護行動計畫;三. 提升沿近海漁業活動之作業安全、四. 政策上創造有利沿近海漁業發展之環境;五. 建立完善的漁業管理制度,確保沿近海漁業優質發展;六. 強化沿近海漁業多功能之發展;七. 推動融資安排等發展台灣沿近海漁業之對策。
  
第四章「永續水產養殖」,台灣水產養殖在1960-1970年代以後快速成長,草鰱魚、吳郭魚、鰻魚、草蝦、九孔、文蛤、石斑、海鱺等種類的養殖揚名國際,但近年來也遭遇生態環境、病害、天災、食品安全、市場通路等方面的困境。本文檢討台灣養殖漁業的現況及未來的展望,提出積極建構高效率產銷體系、選擇適當的養殖種類、建立優質水產種苗生產體系、創新養殖生產系統、加強高效能飼料研發、加強水產防疫研發、減少水產養殖對生態環境的衝擊、積極建立水產養殖產品產銷履歷系統,確保產品衛生安全、建立活絡的水產養殖產品行銷通路、加強外海箱網養殖研發、加強高級專業人才培育等,永續發展水產養殖之具體做法。
  
第五章「台灣休閒漁業之探討」,台灣休閒漁業歸納為六大範疇:娛樂漁船活動、體驗漁業活動、觀光魚市活動、漁村生活體驗、漁業文化觀光、漁業節慶活動。本文分析台灣休閒漁業面臨潛力無窮但未充分發揮,漁村社造尚未普及,經營缺乏創新文化內涵及服務業概念,各區漁會未充分發揮經營整合之功能等問題;建議我國休閒漁業為求永續發展,必須具備「新視野」、「新思維」,漁會及漁業團體應積極投入,漁村社區推動漁業節慶,以為休閒漁業發展之「火車頭」。
休閒漁業經營者,必須以觀光旅遊服務業的理念運作,從漁村社區總體營造的基礎出發,用漁業文化創意產業的角度去思考的經營觀念 。
  
第六章「台灣漁產運銷與低溫物流發展之研究」,從歷年來台灣漁業的生產變動、漁產品消費利用、區域分佈與運銷流向,探討台灣漁產產銷的整體結構,供需運銷的主要問題;檢討台灣水產品產製銷整體供給系統整合管理的必要性;說明漁產品質與發展低溫物流的一些觀念,發展漁產品的低溫物流,可提供國民安全健康的食品,提升我國漁產品的品質與衛生安全。國?低?物流興起與建構漁產低溫物流的環境條件。推動全程低溫運銷,有必要設置低溫漁產運銷通路、貨源與市場,及市場安全衛生檢查制度等,牽涉層面甚廣,宜先選擇消費習慣與運銷通路上較簡單、且已有基礎的漁產品開始發展。提出高屏地區鮪旗魚類的低溫物流為開端,發展生魚片產業,既能供應內銷市場,也能發展國外市場。
  
第七章「強化漁村社區發展與建設 提升漁民福利」,本文首先從過去政府辦理漁村建設與漁民福利的內容、預算、規劃理念,體檢台灣漁村建設與漁民福利;再檢討漁村社區發展與願景,台灣地區漁村諸多問題,顯示在漁村發展牽涉到產業、就業、文化、生活等面向。漁村發展應就人力資源、漁村文化教育、漁村社會環境、提升漁村生活條件、經濟產業等層面,建立居民、產業和政府間的合作體系,培訓具備專業技術之人才投入漁村。可從16個指標同時評估,依這些指標的重要性與滿意度,逐年編列預算以改善漁村。政策上應確立漁業人力資源與漁村產業永續發展的藍圖,進而規劃一套活化漁村的整體建設。
  
國內外環境快速變遷,台灣漁業不論遠洋漁業、沿近海漁業、養殖漁業、漁產運銷等都面臨嚴苛的挑戰。是危機也是轉機,漁業經濟利益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何調整台灣漁業能對國家、人民甚至國際社會提供更大的貢獻,是國人共同努力的目標。台灣四面環海,漁業不容放棄,何況台灣漁業有過輝煌的歷史,基礎深厚,國人對海洋立國的期盼,與日俱增,漁業的優劣、對海洋的態度都是「海洋國家」最明確的標竿。本研究報告針對台灣漁業的重要議題深入探討,並提出具體建議,有高度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