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公益專題研究報告

專題研究報告

航遙測技術在自然資源之應用發佈日期:2010/01/18

摘要

台灣地區地狹人稠,自然資源有限,故其經營管理日趨重要。自然資源之經營管理中,必要之調查與監測工作中所需之資料獲取、分析、建檔及資訊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相較於其它自然資源之監測工具,航測及遙測(以下簡稱航遙測)技術無疑是最有效者。近年來,因數位科技之進步,航遙測技術快速精進。然而,國內尚未有專書,完整報導航遙測技術於自然資源之應用。本書之主要目的,在於檢討過去,以提供未來發展之動力,使自然資源之調查與監測更具效能,且使航遙測技術於國內之應用更精進。
航遙測技術以其(1)不需接觸目標;(2)廣域;(3)快速之資料蒐集;(4)重覆性;及(5)多光譜之特點,在台灣自然資源之調查及監測上之應用已逾半個世紀。早期以航空測量進行森林資源調查,1955年起,台灣地區開始全面測繪1/5,000比例尺之像片基本圖,並持續更新。此圖之制度化測繪及更新,不僅提供了自然資源調查主要的資料來源,亦對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無比之貢獻。1970年代初,衛星遙測科技引進國內,開始國內衛星遙測之研究與應用。1993年,於國科會支助下,設於國立中央大學之資源衛星接收站,開始全面供應衛星影像予國內之產、官、學、研之使用者。2004年,國家太空中心發射福衛二號資源衛星,開啟自主衛星應用之紀元。約在同時,數位式之空照系統逐漸成熟,空照數位攝影儀亦分別由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及產業界引進國內,使資料之蒐集及處理更為迅速。隨之,空載光達技術之成熟,亦有系統由產業界引進國內,更展現航遙測技術之多元化及全面性。
國內航遙測技術之應用已與歐美先進國家並駕齊驅。回顧其發展,以人工判釋量測之類比作業方式行之有年且已成熟,若從數位式之觀點,約可分為三個階段,1993年以前屬始萌期,這個階段因數位資料來源之質、量與穩定度均不足,遙測活動僅以學界之研究為主,1993年至2004年屬發展期,此時因(1)國內資源衛星接收站提供穩定之資料源;(2)影像處理及地理資訊系統相關軟硬體逐漸普及;(3)國內環境保育受到重視;及(4)農委會製作了全台的數值地形模型,航遙測技術迅速發展,且與自然資源相關之監測工作逐漸落實於各級政府之施政中,包括水土保持局每二個月從事坡地超限利用監測以及營建署每個月進行平地變遷偵測等,2004年以後是飛躍期,因(1)國人自主之
福衛二號衛星提供穩定之資料來源;(2)高解析衛星之逐漸多元;(3)網際網路之普及;及(4)新的航遙測工具商用化(如空照數位相機、光達、合成孔徑雷達),提供航遙測使用者絕佳之資料整合與應用。航遙測科技對自然資源監測之能力因而邁向新的里程:動態與立體。
展望未來,在國家基礎建設及制度方面,急需改進與強化事項,包括專屬航測飛機回歸農航所管理,新型空載感測器之引進,包括雷達、熱紅外線掃描儀、高光譜掃描儀及測深光達等,新近建置全島5公尺解析率數值地形模型,在兼顧國家安全考量,以適當管制制度,提供學術機構使用,去年(2008年)公佈之“實施航空測量攝影及遙感探測管理規則”,建議做適當之調整,以因應緊急狀況之需求。期待學術界透過這些強化之基礎建設,在現有基礎下,擴大研究領域內涵,以應未來之需。至於在應用領域方面,最需強化者,當屬農業,因應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政策面應隨即強調必須更科技化,更有效率將農業當成尖端企業來經營,將農業與現代化科技,如航遙測及資訊技術等結合,使傳統農業發展朝向更光明的前進,再者現代化的都市規劃,建設及管理,需有良好的決策支援系統,應結合學、研及產業合作,推動三維數位城市之資訊系統及應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