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農業科技專案計畫

專案計畫

休耕田復耕之規劃發佈日期:2009/12/30

實施期間起迄

98年12月30日

執行單位

陳俊言

執行成果

政府自民國72年起,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調整國內稻米產業,陸續推動稻田轉作休耕及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已長達26年,雖已確實達到維持國內稻米產銷平衡及穩定糧價之目標。惟近年來國際間農業生產環境受地球暖化,導致氣候環境發生轉變,屢屢發生水患或乾旱等不利於農業生產狀況,國際間數度發生區域穀物供需失衡現象,國際糧價大幅上漲。政府對於糧食自給率及糧食安全更加重視,自98年起開始調整休耕政策,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活化休耕田政策,對於長年休耕農地政策性鼓勵復耕,以投入糧食等作物生產。本研究經實地訪查目前農地休耕現況,訪問代耕農戶經營情形,聽取農民對多年來實施休耕政策之看法及對全面復耕之意見。在充分瞭解各界對休耕農地造成荒廢、蟲鼠害,嚴重影響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對休耕政策抱持嚴重負面觀感,及對休耕田復耕之殷切期盼,確立建議取消休耕政策,逐步朝向全面復耕方向發展。
由於休耕田復耕議題,為極高度之政治敏感課題,全台每年兩期作休耕面積達到22萬公頃,且農民普遍高齡化,對於全面復耕之接受度面臨考驗,遇其取消休耕措施將普遍受到各界關切,如何策略係誘導休耕農地逐步復耕甚為重要,本研究研議提出逐步復耕措施:一、推動農地不得連續休耕(一期種植一期綠肥);二、獎勵農地兩期作種植;三、推動託耕制度;四、推動代管制度;五、有條件式對地補貼(環境補貼)。同時擬訂獎勵或補助標準,以利復耕之實施。
對於休耕田分散全台,僅嘉南地區有明顯的集中化,如規劃復耕之農作物發展方向,甚為重要,將影響國內農業發展,本研究建議朝土地利用型農作為主要發展重點,可發展作物為水稻及雜糧等作物,在稻作上,國內雖已達供需平衡,在國際糧價處於上揚趨勢下,仍有發展外銷之空間。本研究建議在稻作發展上,發展重點如下1.超高產水稻生產; 2.外銷導向高品質稻米生產;3.青貯飼料用水稻生產;4.良質米或雜交稻採種專區。在雜糧作物上,因國內每年進口大量雜糧,推廣種植飼料玉米、大豆、高粱、甘藷等雜糧作物,可提供糧食自給率外,並不會帶來產銷失衡問題。另以國內採種技術優異,並建議朝建立國內生產玉米、高粱雜交種子行銷國外,進行境外生產確保國內糧食安全。
為確立復耕體系的建立,對於現存代耕體系,加強調查及輔導健全營運,並透過建立農會耕地租賃媒合制度,輔導高齡農民將無力從事農耕之農地是出租賃提供代耕農戶擴大經營耕作。
另本研究亦對復耕相對可能發展之標的作物-稻作,影響其產業自由化發展關鍵之公糧保價收購作業,提出較符合世界貿易潮流的替代方案,以促使國內糧價與國際糧價逐步接軌,利於朝出口導向復耕生產水稻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