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對農田水利會灌區小水力發電影響評估及其調適策略 (一)發佈日期:2013/12/10
實施期間起迄
102年12月10日執行單位
張倉榮教授/國立台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執行成果
近年來溫室效應對氣候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造成地球表面溫度的升高,也導致了異常的降雨變異,從而使雨量在空間與時間上的分配迥異於往常,前期的研究顯示出台灣地區未來受氣候變遷的影響,有些地方在豐水期時水量會增加,枯水期時水量反而降得更低;有的則是豐水期時水量會減少,枯水期時水量增加。如此迥異於往常的降雨分佈,將衝擊到水利會灌區發展小水力的發電。因此本計畫結合全球環流模式與地理資訊系統分析氣候變遷對於水利會灌區的水量在時間與空間的改變,及其對上述適合發展小水力區域的影響,本年度計畫進度為評估氣候變遷對水利會灌區降雨量與水量的衝擊影響。執行進度:
(1)已蒐集完成降尺度所需水文資料
(2)已完成比對全球環流模式與氣象站實測水文歷史資料
(3)已完成全球環流模式模擬降雨資料的空間降尺度
(4)已完成降雨受氣候變遷的短期、中期與長期之情境推估
(5)已完成圖示氣候變遷對未來水利會灌區降雨量的影響
本計畫使用ECHAM5、CM2.1、CGCM2.3.2三個較常被使用的全球環流模式進行類神經網路的空間降尺度,以評估台灣受到氣候變遷之影響下的未來降雨量變化,並分為北部、中部、南部、東部來討論,圖1至圖3分別為未來短期(2011年至2040年)、未來中期(2041年至2070年)、未來長期(2071年至2100年)的雨量變化。
在未來短期,台灣北部地區降雨量變化量不大,中部地區、南部地區以及東部地區則是降雨量增加的機率較高,但皆增加不到5%。在未來中期,北部降雨量幾乎沒有變化,而中部地區則有明顯的增加,其增加量約為5%,南部地區以及東部地區在未來中期也是增加的,但其幅度並無中部地區那麼大。在未來長期,北部地區依舊變化不大,但中部地區以及南部地區評估降雨量是增加的,期增加幅度將近5%,東部地區則是增加幅度較小,約為2%。整體來看,台灣在未來降雨量為些為提升,對小水力發電的發展是有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