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農業科技贊助計畫

贊助計畫

台灣柑桔實用催色技術之研發發佈日期:2012/12/10

實施期間起迄

101年12月10日

執行單位

劉富文 / 國立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

執行成果

檸檬不論產地,多在綠皮階段採收。雖然台灣市場皆販賣綠皮檸檬,但外國市場則多販賣黃皮檸檬。因此,台灣檸檬外銷時必須先催色轉黃。又早採的椪柑及一些甜橙常常半綠半黃,可藉催色處理轉為黃色,改進外觀。本計畫之目標在研發適合台灣小規模經營的實用催色技術。
用隔熱庫板拼裝的小型冷藏庫裝上加熱器及加濕機就可以控制溫、濕度;氣密性也良好,可做催色處理之用。但催色過程中庫內CO2逐漸累積,必須時加換氣作業。在適當位置增開庫門可助換氣效率,縮短時間。本研究改裝之催色室性能良好,已証明適合實驗用,亦可做為較大商業規用催色室的藍本。
夏季採收的綠皮檸檬經10 ppm的乙烯處理4至5日(依成熟度而略有差異)即達80~90%轉色率,Hunter a/b值≧-0.2之適合上市黃檸檬標準。若用乙烯催色3日或用500 ppm之益收生長素(Ethephon)浸泡後置16℃,則自採收日起算3週之內可達黃檸檬之色澤標準。若不加催色處理而放置16℃自然轉色,則約須4週才能完成轉黃。業者可依照銷售計畫之需要選擇適宜之催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