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農業科技贊助計畫

贊助計畫

以固定型網室設施生產紅龍果正期果之可行性評估(第二年)發佈日期:2018/02/01

實施期間起迄

107年02月01日

執行單位

張哲嘉副教授 / 國立中興大學

執行成果

紅龍果(Hylocereus spp.)為近年臺灣重要新興果樹,105年全臺栽培面積已達2490公頃。單果套袋可為紅龍果保有清潔、亮麗果實外觀,惟需耗費套袋及人力成本,如採網室栽培或可阻絕病蟲害並免去套袋,且農糧署亦提供搭設果樹設施之補助,相關配套與栽培技術亟待建立。據第一年度 (105年)試驗結果指出,16目網室即可防治紅龍果主要害蟲,並生產具經濟價值之‘越南白肉種’果實。本研究第二年度(106年)續以紅肉種紅龍果‘大紅’為材料,於南投縣草屯鎮之網室(高3公尺、白色16目平織網,果實不套袋)及露天栽培(未覆網之對照組,果實套袋)果園進行,分析16目網室於‘大紅’正期主要萌花、結果生產期間(4-9月),對微氣候、萌花、果實品質、病蟲害及日燒生理障礙之影響,以評估網室生產紅肉種紅龍果正期果之可行性。主要成果概述如下:
1. 微氣候:網室內相對日輻射量(solar radiation)為露天對照組之83.2%;網室內相對光強度(PPFD)則為露天之82.1%。網室處理之每日最高溫(36.2℃)、平均溫(28.5℃)及最低溫(23.7℃)皆顯著高於露天對照組(35.0℃、27.7℃及23.1℃);平均相對濕度則以網室內較露天者低(表一)。
2. 正期萌花物候期及累計萌花率:‘大紅’紅龍果之自然萌花批次約13批,不論網室栽培與否,首批正期花皆始於4月16日;露天對照組之末批花於9月3日萌發,網室栽培者則可至10月15日,自然花期較露天為長,果實產期為6至12月。網室及露天栽培之正期累計萌花率分別可達265%及273%(圖一)。
3. 果實品質:夏季果實採5月21日萌花之代表性批次、7月13日採收;秋季果實則取7月30萌花者,並於9月17日採收以分析其品質(圖2)。正期果背陽面果皮亮度均以露天對照組較高、果色則以網室者較紅(表二、表三、圖二)。兩區果實平均重量於夏季無顯著差異,然秋季時以露天果重(369.1 g)顯著較網室者(197.3 g)高。網室栽培對果肉平均糖度及中心糖度;各處理間果肉酸度於夏季時亦無顯著差異,惟秋季時以露天者較網室處理為高(表四、表五)。
4. 病蟲害:莖潰瘍病、炭疽病等病害於露天對照組及網室內之表現皆輕微。16目網室即可阻絕金龜類、椿象類、蝸牛及東方果實蠅等害蟲侵入而減少其危害,實際防治效果則視網室密閉性及人員操作習慣而定。
5. 生理障礙-日燒:‘大紅’枝條受夏、秋季高溫、強光影響而有日燒生理障礙發生,如枝條受光面黃化、白化,甚至潰爛等。網室內枝條因受遮陰效應影響,日燒傷害可較露天輕微。
本研究結果顯示於16目網室內生產‘大紅’果實時,不需額外套袋,果皮顏色可較露天對照組佳。夏季果實於重量、果肉糖度及酸度方面亦無差異,可為市場所接受。16目防蟲網可阻絕大型害蟲進入、並減緩枝條日燒傷害,故以16目網室栽培‘大紅’紅龍果正期果應具產業應用潛力,網室秋季果實品質改進技術則尚待後續研究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