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農業科技贊助計畫

贊助計畫

臺灣檳榔殘留農藥檢測與分析發佈日期:2018/02/01

實施期間起迄

107年02月01日

執行單位

陳翠瑤副教授/國立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

執行成果

檳榔屬於棕櫚科常綠喬木,台灣種植的面積約45,000公頃,農戶約70,000戶,嚼食人數約170萬人,年產值超過80億元,在農產品中僅次於稻米,因此又稱「綠金」。市面上所販賣的檳榔,分為菁仔(檳榔子)及葉仔(外層包裹荖葉)兩類,農民種植檳榔及荖葉,為了維護品質,提升產量,會噴灑殺蟲劑、殺菌劑、殺蟎劑等農藥。衛福部食藥署將檳榔視為嗜好性特殊作物,不屬於食品,因此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中沒有訂定檳榔相關危害物的容許量,更不會有定期抽驗把關的計畫。本計畫為了要了解台灣目前種植的檳榔及荖葉殘留農藥的問題,先以目前種植面積較大的花東、南投、嘉義及屏東等四個地區產的檳榔及荖葉樣品,探討殘留農藥品項及殘留量可能造成健康的危害。
本計畫先確認檢驗方法的適用性,再將檳榔子與荖葉區隔,皆以衛福部公告之QueChERS-多重殘留農藥分析方法(五)進行310種農藥檢測,並針對60件樣品的檢驗結果進行分析探討。
本研究的40件檳榔樣品來自台灣四大主要的檳榔產區,分別是花東、南投、嘉義、屏東,各地區採樣10件。40件檳榔樣品有19件有檢出殘留農藥,檢出率高達47%,共檢出28種不同的農藥,其中殺蟲劑15種;殺菌劑8種;殺螨劑4種;殺草劑1種。其中一件檳榔樣品同時檢出14種不同農藥:其中有殺蟲劑6種;殺菌劑5種;殺螨劑2種;殺草劑1種。而最常在檳榔中檢出農藥的是益達胺,檢出率為28%;其次是貝芬替,檢出率為25%;再其次是陶斯松,檢出率為23%。
在20件荖葉樣品中有19件檢出殘留農藥,檢出率95%,共檢出47種不同的農藥,其中殺蟲劑20種;殺菌劑22種;殺螨劑5種。其中一件荖葉樣品同時檢出15種不同農藥:其中殺蟲劑7種;殺菌劑8種。而最常使用在荖葉的農藥是益達胺檢出率80%;其次是加保扶、克凡派和亞滅陪,檢出率皆為45%。
檳榔與荖葉共60件樣品中有38件檢出殘留農藥,檢出率高達63.3%,共檢出61種不同的農藥,其中殺蟲劑26種;殺菌劑26種;殺螨劑8種;殺草劑1種,其中有益達胺、加保扶、陶斯松等14種農藥於檳榔與荖葉中均有檢出。
從檢驗結果得知檳榔及荖葉檢出率最高的農藥皆為益達胺,分別是27.5%及80%,我們知道許多種植檳榔的農友噴灑農藥時是利用高壓水槍由地面往上噴,如果剛好有吹風,極有可能造成附近環境的汙染,近年來全球蜜蜂的數量急遽減少,許多研究人員將箭頭指向類尼古丁類的農藥包括益達胺、可尼丁、賽速安,因為這類農藥會使蜜蜂嗅覺變得遲鈍、找不到可以利用的花叢,有的迷途忘返、客死異鄉,有的則是學習能力變差,無法順利完成採蜜工作,讓整個蜂巢逐漸土崩瓦解,因此當我們在關注嚼食檳榔對人體產生的傷害之外,也應該要評估對於整體環境所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