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農業科技研究計畫

研究計畫

穩定北部都會近郊有機蔬菜生產體系及物流平台之建立( 第二年)發佈日期:2015/12/30

實施期間起迄

104年12月30日

執行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執行成果

本計畫以輔導北部都會近郊有機蔬菜農場生產精緻多樣的有機蔬菜,穩定供應北部都會市場為目標,透過土壤肥力追蹤改善、非病蟲害共通性蔬菜作物輪作及運用新有機防治資材及技術,以減少病蟲害發生並提高產量進行產業驗證;同時開發智慧農業物聯網,透過行動應用資訊裝置,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之互動平台,培養地區性消費行為,促進地區支持型農業 (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之產業模式。
本(104)年度優化上(103)年度所建立之產期互補及阻斷病蟲生育周期設施輪作模式(圖1),以葉菜類輪作及葉菜類分別搭配一次豆科蔬菜及小胡瓜栽培等三種輪作模式,增加市場高需求之十字花科作物栽培栽培期數,以提升設施輪作模式效益。試驗結果顯示,溫室示範區與對照區分別種植9-10及9期作,示範區供貨穩定性較去年提升2.6%,多樣性則是提升8.1%,且示範區全年複作下之累積生產面積為1,680.0 m2,大於對照區之1,194.0 m2,土地利用效率較佳,總產值亦較對照區提升76%。本年度輪作及病蟲害防治重點之十字花科作物(圖2),在示範區產量達11,978.2 kg ha-1,高出對照區67.5%,顯示設施示範輪作模式能有更高經濟效益。
在露地輪作模式規劃中,本年度擴增秋葵、甜玉米、辣椒、茄子、小胡瓜及豇豆等春夏季瓜果類作物(圖3),夏季之落葵及葉用甘藷,秋季之珠蔥、芹菜、甘藍、胡蘿蔔及早生種蘿蔔、番茄及甜豌豆等多次採收或中長期作物。104年輪作示範區每分地產值為206,920元,相較農友對照區之83,440元,高約2.48倍,顯示露地輪作之中長期作物可以降低人力消耗,增加農場土地利用率及產品多樣性。另外,為強化地產地消特色,評估絲瓜品種地區性適應性及栽培效益,建議TYLU10406地方栽培種及農友公司‘阿俊’品種;露天蘿蔔有機栽培選擇如‘秋風’等板葉種之短矸型或杙型蘿蔔品種,配合礦物油或苦楝油及蘇力菌之蟲害防治,並遵循輪作栽培模式可獲得較佳收益。
輪作模式之病蟲害相防治調查顯示,輪作體系對病蟲害確有預防發生效果,輪作區內栽種中長期性作物如葫蘆科瓜菜類或豆菜類,必須持續注意重要病蟲害之發生,並適時採行防治措施以確保生產;短期葉菜類則可利用水分控制,以抑制重要病害如菊科葉斑病、莧科葉枯病及旋花科白銹病等之發生;好發蚜蟲之高溫乾燥時期,於定植初期建議油劑類資材進行物理性防治,薊馬則建議以苦楝油進行防治。此外,網室網目應維持完整無破損,入口處隨時關閉,落實採收後清園管理。輔以上述措施,配合輪作體系的實施,病蟲害防治資材可降低投入次數,進而降低防治成本,增加收益。同時,為強化十字花科蔬菜有機栽培之防治效益,本計畫篩選非農藥防治資材如矽藻土、肉桂油及蟲生真菌白僵菌,評估對十字花科蔬菜猿葉蟲之防治效果。由北部田間篩選出4株由鞘翅目蟲體分離之白殭菌菌株,已完成分離、純培養及小量生產,篩選出一株白殭菌菌株以108 conidia/mL 濃度進行噴施處理,對猿葉蟲成蟲具明顯致死效果(圖4及圖5)。矽藻土稀釋液防治小猿葉蟲處理試驗顯示,以100倍稀釋噴施小猿葉蟲幼蟲及成蟲,處理後第6天100倍矽藻土稀釋液對幼蟲致死率達100%,成蟲死亡率達50%,顯示矽藻土用於有機栽培猿葉蟲防治具有明顯效果。
為使消費者透過網路便利取得有機蔬菜生產訊息,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以簡單操作、友善瀏覽、即時查詢三大理念,設計「好菜在我家」商品查詢平台,網站副標題為「呷放心ㄟ好厝邊」,網址http://i-farm.tw/(圖6)。本網站直接連結「有機蔬菜生產管理E化平台」,可將各個農友種植的作物生產情報「即時揭露」於網站上,更新作物生產情報亦立即顯示於本網站頁面「農友故事」的「我的作物」資訊中。透過商品平台,消費者可更便捷、友善的方式尋找在地生產的當令有機蔬菜(圖7),並了解個別農友的蔬菜生產情報,查詢生活周邊在地生產之有機蔬菜(圖8),直接前往了解農友生產的農產品及其經營之理念並安心選購。目前全站可查詢至少70種作物之生產季節資訊,並可輸入蔬菜名稱來快速檢索盛產季節,以及利用鄉鎮市別來搜尋農友資訊,使輸入資料的農友與消費者皆能得到正向的回饋農產業價值鏈的提升型態,以形塑「在地生產、在地消費」之地區支持型農業之產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