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農業科技研究計畫

研究計畫

穩定北部都會近郊有機蔬菜生產體系及物流平台之建立 (第一年)發佈日期:2014/04/24

實施期間起迄

103年04月24日

執行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執行成果

本計畫以輔導北部都會近郊有機蔬菜農場生產精緻多樣的有機蔬菜供應大台北市場為目標,進行改善土壤肥力、減少病蟲害發生及提高產量之有機蔬菜輪作穩定生產模式建立之研究;並開發智慧農業物聯網,透過行動應用資訊裝置,以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互動之物流平台,培養地區性消費行為,形成近都會區穩定收益之有機蔬菜產業,進而建立地區支持型農業 (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之產業模式。
本年度運用產期互補、病蟲害對作物偏好及阻斷病蟲生育周期等概念,規劃不同時期栽培豆科蔬菜、搭配葉菜類及小胡瓜搭配葉菜類等三種溫室輪作示範區,試驗農戶既定輪作之栽培方法為對照區,以建構周年高效溫室有機蔬菜栽培模式。試驗結果顯示,溫室示範區與對照區分別種植6至8及7期作。就供貨穩定而言,示範輪作區整年度可供應蔬菜日數為194天達63.40%,較對照區僅176天之57.52%為高。示範區全年複作下累積生產面積為1,156 m2,大於對照區之955 m2,土地利用效率較佳,總產值亦較對照區提升28%。單就本年度病蟲害防治法開發重點之十字花科作物而言,示範區產量平均為12,694 kg ha-1較對照區之8,437 kg ha-1增產51%,十月份於輪作區導入放養之黑羽土雞以協助雜草防除及降低害蟲數量等清園工作,效益待進一步進行評估。
在長期休耕之露地試驗區輪作結果顯示,春夏季栽培以中長期瓜果類為主。生長初期,間作葉菜可節省田間人力需求及增加土地利用率,在本場於瓜果類前期間作蕹菜之試種結果為產量4,581 kg ha-1,可增加中長期作物生產之效益。夏季露地栽培以生長快速或耐受性佳之小白菜、蕹菜、綠莧、落葵、秋葵及野麻嬰等作物具生長優勢。豇豆於夏秋兩季栽植,可持續採收40天,產量約2,797kg ha-1,搭配萵苣、山茼蒿、胡蘿蔔及顏色多樣的菾菜等作物栽培,可增添產品多樣性,亦為病蟲害少、省工、管理便利之作物類別。
另外,冬季進行大宗蔬菜茼蒿及白蘿蔔有機栽培適應性,透過品種之生產日數及生育特性掌握,期能穩定北部小農之有機生產茼蒿及蘿蔔生產。參試3品種茼蒿之種子條播量試驗結果顯示,裂葉種之富士切葉茼蒿生長速度最快,且以條播量2.5 g m-1產量表現最佳,而圓葉種之大葉茼蒿及裂葉種之世昌切葉茼蒿因生長期較長,建議露天環境栽植以符合經濟效益。另外,4個蘿蔔品種秋季適栽性評估結果,以大白杙品種最為早生,播種後45至50日可採收,且六成以上單株產量超過500g以上,產量最佳達16,402 kg ha-1。其次為播種後50至55日達適採期為品種秋風,產量次佳為15,497 kg ha-1,而晚生之梅花品種於播種後60至65天採收,可與早生品種搭配調節產期。
十字花科作物病蟲害防法部份,各輪作區內病蟲害周年病蟲害發生情形調查結果得知,夏季十字花科及早秋菠菜苗高溫期立枯病感染為設施有機栽培時需防治之病害,除種植前翻土曬田外,改變種植時期或利用土壤混拌木黴菌預措或苗期澆灌等方式,均可有效降低病害發生。小胡瓜搭配葉菜類栽培模式,其葉菜類蟲害發生率低,顯示適當輪作有顯著預防病蟲害發生。另外,有機栽培十字花科作物大宗害蟲防治,透過輪作、長期懸掛黃色黏紙誘殺有翅蟲體及採收後種植陷阱作物誘集後火燒等處理,3區輪作試驗區十字花科作物之猿葉蟲及黃條葉蚤均可獲得有效控制(圖1)。為強化有機蔬菜栽培蟲害防治效果,本計畫為篩選十字花科蔬菜猿葉蟲非農藥防治資材,初步篩選出4株由鞘翅目蟲體分離之蟲生真菌白僵菌菌株,完成分離、純培養及小量生產後,目前將白僵菌孢子以1x107 conodia mL-1及1x108conidia mL-1濃度進行噴施飼育之猿葉蟲(圖3)進行試驗,期能從中篩選出有效防治菌株,並開發為猿葉蟲有機防治資材。
在建立物流平台部份,本年度完成應用雲端系統-建立網路物流管道之平台架設,農產品查詢平台網站名稱為「好菜在我家」,副標題為「呷放心ㄟ好厝邊」,網址http://i-farm.tw/,網頁包括時令推薦商品、新鮮蔬果、農友故事及認識有機等內容(圖2及圖3),以供消費者查詢都市周邊在地產之有機蔬菜消費選擇,本年度以新北市土城、林口及桃園縣平鎮有機農場蔬菜生產示範為主要資訊來源,初步建置3位農友資料及其種植作物生產情報,全站目前可查詢到60種作物生產相關資訊,並可以輸入蔬果名稱方式快速檢索生產現況及產量預告。透過本平台的友善搜尋,可讓民眾便捷尋找在地生產的當令新鮮有機蔬果及即時生產情報,便利就近購買,減少食物哩程,建立在地化有機蔬菜供銷網絡,促使有機農產品地產地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