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公告園地

公告園地

雖然平凡,卻能偉大 - 中正基金會30周年慶祝大會發佈日期:2015/03/19

內容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將進酒」一詩中,豪邁寫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名句,千古以來,終日汲汲營營於財富、權位的人有之,但散盡千金、濟弱扶傾的人也不在少數,陳樹菊便是個典範;賣菜為生的她,數十年如一日,衣著素樸、省吃儉用,所得全數捐作慈善事業,金額達千萬元之多,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2010年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並榮獲菲律賓「麥格塞塞獎」;她嬌小微渺的身影,卻能發揮強大的能量,為李白的詩句做了完美的現代詮釋。
與陳樹菊一樣,在平凡中散發光輝的人,經常就在我們的身邊。天主教靈醫會臺灣區會長呂若瑟神父,飄洋過海來臺50年,成立羅東聖母醫院、聖嘉民啟智中心,視病猶親,照護偏鄉貧病的人們;彰化喜樂保育院的瑪喜樂阿嬤,只因聽說臺灣許多人受疾病所苦、需要幫助,便變賣家產,從美國飛渡而來,直至走完人生旅程,半個世紀之間,全力照顧小兒麻痺兒童、智能障礙及多重障礙者;嘉義聖心教養院的蒲敏道神父,即使高齡九旬,仍積極為籌設「敏道家園」而奔波,希望照護更多重度與極重度智能不足與多重障礙者。他們心中沒有自己、只有奉獻;他們雖然來自異鄉,卻比臺灣人更愛臺灣;他們的精神感動無數的人,相繼投入公益、慈善志業,像到處散播的種子,在土地上孕育芳美的花朵;他們的偉大之處,即使不必言說,仍令人深深動容。
這樣的典範,正是中正基金會所景仰、並希望學習的精神;事實上,中正基金會的成立,便來自於同樣的典範。
200多年前,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創辦人郭錫瑠先生為解決臺北地區灌溉水源問題,毅然變賣全部家產,獨力開濬瑠公圳,花費20年的時間,終將新店溪的溪水引至大臺北地區;如果沒有強韌的信念、服務的熱誠,在寂寞的真理之路上,如何堅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30年前,瑠公農田水利會捐資成立「中正農業科技社會公益基金會」,從那一刻起,我們已了解肩上承擔的是延續郭錫瑠先生熱愛鄉土、關懷鄉親的期許。
基金會的名稱,開宗明義闡釋工作主軸為農業科技與社會公益。農業科技方面,希望透過農業科技的研發,提升農民收益、加強農村建設、維護生態環境,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提高農業經營效率及國產農產品的競爭力,並配合政府農業政策,與農業試驗所及學術研究機構合作進行各項農業科技研究、園藝技術推廣及水利改善試驗等計畫;社會公益方面,以偏鄉離島、弱勢團體、不被重視的問題為主要服務對象與範疇,從事公益、慈善、文化等志業,希望達到「需要在哪裡,服務就到哪裡」的目標,並推動社會福利建設、教育文化活動、國際學術活動及災害急難救助等計畫。
臺灣以農立國,農業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許多先進國家即使工商業極度發達,也不敢輕視農業所佔的重要地位,何況臺灣;因為在工商業社會中,農業如同分佈各區域的大水庫,水庫的功能是調節水源的正常供需以及吸收過多的雨量,使其不致形成災害,也就是調節國民生活整體供需,並在工業景氣低迷之際發揮吸收失業人口、穩定社會的功能。民國97年,全球經濟大災難時,臺灣的農業及農村便適時扮演了這樣的角色。臺灣工業快速發展後,農村人口大量位移城市,但他們的根─農村,並未消失,一旦城市蕭條沒落,他們仍可回到母親的懷抱,不致因失業而形成社會的動亂或不安。
談及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由農業國跨入工業國的行列,人均收入達2萬美元,成為「世界奇蹟」,這是臺灣人民努力奮鬥以及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成果,但也別忽略農業在50年來所扮演的角色及巨大的貢獻。如果沒有農業與工業並駕齊驅的發展,臺灣不會有今日富庶與繁榮的景象,人民也沒有如此的幸福感。正確地說,工業與農業一如飛機的兩翼,飛機能振翅飛向天空,兩者缺一不可。
臺灣農業能有今日的成果,必須感謝半世紀以來中央政府農業官員制訂周延的農業與農村政策,引進美援的資金與技術,大力扶助臺灣各大學的農學院,培育大量的優秀農業人才,甚至農業職業學校也發揮了促使農民栽種技術向上提升的功能,在此過程中,中正基金會適時扮演了民間輔助的角色,彌補政府力有未逮之處,促使臺灣農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民國89年以來,中正基金會依據臺灣不同階段農業發展的腳步與需求,陸續組成各項研究小組,致力於養豬、香蕉、柑桔、稻米、蔬菜、花卉、香精、有機咖啡等產業的研究;這些產業或具有國際市場競爭潛力、或可成為在地獨特的亮點,卻因缺乏產業化的機制而導致發展阻滯不前,在基金會敦請專家學者組成研究小組、如同為產業診脈並找出藥方,促使相關產業開拓新市場、找到新商機,使農產品也能如工業產品一樣,行銷世界各地,不但改善農民的生活,也賺進了可觀的外匯。
30年間,中正基金會還從事其他研究,包括生鮮農漁產品低溫物流系統、外銷蔬果檢疫及檢驗策略、臺灣漁業政策、航遙測技術的應用、平地造林推薦樹種、土壤微生物的收集應用、有機廢棄物再利用、公糧集中管理、休耕田復耕等,另外編纂「海功號極地任務」、「臺灣農業機械發展史」、「球根花卉栽培技術」、「櫻花及杏花切枝與盆栽技術」等書,希望為臺灣農業發展歷程留下紀錄,也對臺灣農業發展有所助益。
近幾年來,全球經濟情勢動盪不安,臺灣也未免遭受波及,各個弱勢團體都面臨捐款短少的困境,中正基金會也因銀行存款利息持續低迷、基金孳息減少,加上主管機關「農業財團法人監督要點」的無理限制,嚴重影響基金投資的靈活運用,使基金會的收入甚至不敷年度預算執行,但「中正」沒有忘記社會各個角落弱勢族群的需求,仍竭盡全力,無論是協助修建育幼院、養護中心房舍,或是贊助購置復康巴士、托育專車、行動沐浴車,只希望所有的弱勢族群都能受到良好照護,擁有生而為人的尊嚴與幸福。
最後,特別感謝母會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在我們最艱難的時刻伸出援手,挹注經費協助進行多項研究計畫,讓中正基金會即使面臨大環境的嚴苛考驗,仍能秉承「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瑠公精神,克服基金孳息減收少及人力有限的困境,排除萬難、尋找機緣,持續為農業科技研究及社會公益志業而努力。雖然我們規模不大,但心願很大;雖然我們很平凡,但相信只要用心付出,一樣可以發光發熱;祈望社會各界多予指正與支持。在成立30週年的今天,讓我們振翅高飛、自由翱翔,飛向美麗的未來。

財團法人中正農業科技社會公益基金會
董事長 陳烱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