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農業科技贊助計畫

贊助計畫

香瓜茄栽培及病蟲害管理模式之建立發佈日期:2014/04/24

實施期間起迄

103年04月24日

執行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執行成果

為建立週年栽培之生產模式,將香瓜茄綠果品種種植於田間及溫室兩區,試驗處理分為:1.畦面對覆蓋試驗:採用白色雜草抑制席、銀黑色塑膠布及稻草處理。2.微生物肥料試驗:分別灌注菌根菌、溶磷菌、菌根菌+溶磷菌及不添加任何菌種共計4處理。3.嫁接於茄子根砧及自根苗生長試驗。每處理每品種各15株。試驗期間為102年11月13日定植,103年3月31日結束,地點為臺南區農改場試驗田。試驗結果顯示不論何種處理,在露天環境下之香瓜茄果實大小及重量均優於種植於設施者,且所有設施栽培者果實均無種子,顯示設施內栽培因無授粉昆蟲,果實均為單偽結果,大小及重量因此不及露天栽培具有種子的果實。在果實品質方面,所有處理對果實硬度均無差異,糖度設施栽培者約為6-8°Brix,較露天栽培者平均4-6°Brix高,這可能是果實相對較小之結果。無論嫁接或自根栽培,對果實大小重量及糖度等品質均無差異。在露天下栽培地面覆蓋方式對所有性狀也無差異,在設施中以稻草或銀黑色塑膠布之果實較重,糖度則以無覆蓋者最高,同樣是果實較大則糖度較低,果實較小則糖度較高的趨勢一致。微生物肥料在露天栽培下以不施用的對照糖度最高達5.8°Brix,施用微生物肥料者在4.2-5.4°Brix之間,其餘性狀無差異,在設施下果重以菌根菌+溶磷菌處理者可達242.5g最高,其次為溶磷菌處理為170.1g,菌根菌及不處理微生物肥料者果重最少,糖度則和果重趨勢相反,果實越重者糖度相較低。
為調查夏季於高冷地栽培香瓜茄之可行性,於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海拔1000公尺之農地進行夏季栽培試驗,共種植100株,分為嫁接及自根處理,試驗期間為103年4月29日定植,8月27日結束。以溫度記錄器紀錄試驗地溫度,6-8月白天氣溫約在30-35℃,夜間溫度可降至20℃。嫁接茄砧及自根兩者在株高及莖粗均無差異,嫁接之第1結果節位20.2節較自根17.6節明顯較高,隨著植株成長至第5結果節位嫁接41.0節,自根38.0節,兩者已無統計差異。嫁接平均果重182.4g較自根250.9g輕,但糖度以嫁接8.36 Brix高於自根7.42 Brix。不論嫁接或自根植株均能順利結果,每株經疏果後可生產12-20果,均無果肉褐化現象,可能為夜間溫度低之結果,顯示夏季可於高冷地經濟生產香瓜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