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農業科技贊助計畫

贊助計畫

台灣主要荔枝品種胚生育與種子型態之研究發佈日期:2012/12/10

實施期間起迄

101年12月10日

執行單位

張哲嘉助理教授/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

執行成果

為了解‘糯米糍(73-S-20)’荔枝種子發育特徵,及種子發育對果實品質的影響,於芬園之九年生果園,利用石蠟及徒手切片觀察其種子早期及後期的發育,並依據種子發育狀況將成熟果實分為大核、小核、及焦核果,調查該等的性狀及品質。花後14天,胚珠開始膨大,胚囊內空腔增加,且77.3%的種子內有胚乳的分布。花後14至38天為‘糯米糍’種子發育早期,無胚種子比例高,因為無胚種子的果實逐漸掉落,故隨花後天數增加,無胚種子比例漸降。花後42天為果肉發育初期,至花後63天,種子已發育完全,為種子發育後期。花後63天,正常種子、子葉期胚、未達子葉期的胚及無胚種子的比例分別為11.5%、11.5%、34.6%及42.3%。未達子葉期的胚在種子發育後期均褐化,但無胚的種子未能確定是否為早期敗育或單為結果所致。焦核果實的單果重較大核果實低,但果肉重及總可溶性固形物均無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