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農業科技贊助計畫

贊助計畫

台灣柑桔實用催色技術之研發發佈日期:2014/04/24

實施期間起迄

103年04月24日

執行單位

國立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

執行成果

採收時果皮全面為綠色的檸檬放在25℃用10 ppm乙烯催色,5天內幾乎全部(> 90%)轉變為黃色。然後轉放在16℃待售,金黃色澤繼續加深。但用乙烯催色會加速果蒂老化變褐或脫落,須用2,4-D處理保護。催色前用25 ppm之2,4-D浸泡處理可以有效保護用上述方法催色的檸檬果蒂;採後60天內只有1.25%果蒂褐化及另1.25%脫落。用50 ppm之2,4-D處理組只有1.25%果蒂褐化而零脫落;其餘果蒂皆呈黃綠色或黃色,健康美觀。不用2,4-D的對照組此時果蒂褐化率10%及另脫落率18.75%。
文獻上說催色用乙烯濃度10 ppm到500 ppm皆有效,但經仔細試驗結果,過高濃度的乙烯加速催色效果有限而負面作用很大。用10 ppm或20 ppm乙烯催色5日效果相差不大,後者僅黃色略整齊及略深一點。兩者果蒂都很健康。用100 ppm乙烯催色3日,檸檬轉色尚不完全(遜於10~20 ppm催色5日),但有少數(12.5%)果蒂浮起,稍碰即容易脫落。用100 ppm乙烯催色5日則轉色很完全,但果蒂浮起多(62.5%)而褐化快。用500 ppm乙烯催色5天,果蒂受破壞更大。用100 ppm乙烯催色造成果蒂之傷害,以50 ppm之2,4-D處理也無法防止。因此,如催色後的檸檬要經長途或長時間運銷,以採用10~20 ppm乙烯催色較為安全。若市場可以接受或歡迎不帶果蒂的檸檬則另當別論。
在上年度的椪柑催色試驗中,採收時半綠半黃的果實經10 ppm乙烯催色4日後近90%完成轉色(果皮面積≥80%為黃色,餘0~19%帶綠)。今年之試驗測試較高濃度的乙烯催色。採收時轉色面積平均只40%的半綠半黃椪柑經20 ppm乙烯催色4天後有93.3%完成轉黃。採收時平均轉色面積僅20%的綠椪柑經同樣處理後完成轉色的果實也有78.4%。用20 ppm或10 ppm乙烯催色對果蒂之傷害程度相若,都還能用25 ppm之2,4-D處理防止。用100 ppm乙烯催色時,半綠半黃(供試樣品轉色率平均64.1%)的椪柑只須2天,而更綠一點(供試樣品轉色率平均28.2%)的椪柑也只須3天就有90%以上之果實完成轉色。但是用100 ppm乙烯催色的椪柑果蒂較早出現褐化及易脫落,而且催色時間越長,此種效應越大。因此,用高濃度乙烯催色的椪柑必須快出售,不宜久存。提高2,4-D處理濃度有加強保護果蒂之效果。在一次試驗中,用100 ppm乙烯催色3天之椪柑,貯放一個月後調查之結果,25、50或100 ppm三種2,4-D濃度比較,褐蒂率加上落蒂率之和依次為35.0%、8.3%及0.0%。
早採半綠半黃(供試樣品轉色率平均57.2%)的柳橙,經20 ppm乙烯催色2日後轉色率之平均提高到89.8%而轉色面積達90%以上的果實比率為66.7%。經催色4日者轉色率平均達94.2%而轉色面積90%以上之果實比率為96.6%。這些試驗柳橙在催色前經過25 ppm之2,4-D處理,到催色後9日調查結果全部果蒂仍健康,呈綠色或半綠半黃約各半。到催色後26日(採後30日)調查時,對照組、催色2日組、及催色4日組褐蒂率依次為0%、10%、及15.5%。早採早售的帶綠柳橙能用乙烯催色改進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