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農業科技贊助計畫

贊助計畫

番茄利用夜間補光改善果實品質之研究發佈日期:2010/01/01

實施期間起迄

99年01月01日

執行單位

李文汕

執行成果

本試驗之目的主要在探討夜間不同補光強度與不同補光時間等處理對番茄植株生育、單株產量與果實品質之影響。試驗以番茄鮮食小果品種‘蜜紅3號’為植物材料,以有機介質槽植方式栽培,分別於苗期(定植後23天)、開花期及結果期開始以Osram Dminitwist 23W/865螺旋式晝光色燈泡外罩銀色燈罩,調整距離植株30公分處之光照強度為100~120 u mol/s.m2進行夜間補光處理。處理時間為每天下午分別從18:00至20:00、18:00至22:00、18:00至凌晨02:00及18:00至次日上午06:00,進行夜間補光2、4、8、12小時等處理,持續照光至果實收穫期。試驗採完全逢機設計,4重複,每重複120株,以夜間無補光處理為對照。結果顯示,夜間補光對植株營養生長有不同之影響,除補光時間為4小時及8小時之結果呈現起伏外,夜間補光12小時的植株葉面積均較對照組高出17.2~46.3%,因而夜間補光的植株具有較高之總葉片乾種;苗期及開花期開始進行補光可以改善第一花序著果數,分別較對照組提高112~316%及39~145%,進而使第一果穗之果實總重量亦分別增加了158%~414%及77%~222%。葉片葉綠素含量方面,則除夜間補光12小時的植株明顯較對照組高出2.3~3.5%外,其餘各處理間並無顯著差異。在果實品質方面,夜間補光各處理之果實甜度為7.0~8.2∘Brix,與對照組間並無顯著差異,但可滴定酸含量則以對照組之0.16%為最低,顯著低於其他夜間補光之處理。至於成熟果實的茄紅素含量則受到夜間補光之顯著促進影響,不論何時開始補光處理,均以對照組之含量為最低,只有20.8~25.3 ug/g,較有補光處理之植株分別減少了7.8~42.8%,且穩定以補光12小時之處理植株為最高,分別較對照組高出4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