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主要荔枝品種胚生育與種子型態之研究 (II) :'玉荷包'發佈日期:2013/12/10
實施期間起迄
102年12月10日執行單位
張哲嘉助理教授 / 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執行成果
'玉荷包'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cv. Yu Her Pau)為台灣重要經濟荔枝品種,然而有焦核率及產量不穩之問題,而此可能與胚及種子之生育有關。為瞭解隨開花、結實與果實發育期間,其胚與種子之發育變化與特徵,本試驗以彰化縣芬園鄉簡氏果園之十年生'玉荷包'荔枝為材料,自偏雌花盛花(2013年3月4日)迄果實採收止(2013年6月9日),以徒手切片及石蠟切片觀察胚發育與種子型態,並比較正常、敗育種子的胚發育特徵與果實性狀之關係。盛花後兩週起可目視液態胚乳(liquid endosperm)形成,迄第七週開始消失,其胚伴隨胚乳消失而開始發育。依據種子發育狀況可將成熟果實分為大核(normal seed)、小核(small seed)及焦核(chicken-tongue seed)果(圖1、2)。種皮轉色與焦核種子在盛花後第10週確定,至盛花後11週種子成熟。假種皮(aril)的生長於盛花後七週開始至採收結束,盛花後九週起可測得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變化,而盛花後14週出現退甘(desweeting)的現象。其胚鮮重與種子鮮重的生長趨勢呈正迴歸(r2=0.88, p≤0.001),大果者有較大的果肉率 (r2=0.98, p≤0.001),但假種皮之TSS變化則與種子鮮重呈負迴歸(r2=0.12, p≤0.01)。經觀察盛花後子房、胚囊與胚的發育,胚囊外具有兩層珠被(integument)細胞,珠孔(micropyle)外存在帽狀的珠孔塞(obturator) (圖3),為其獨特的構造。盛花後2天可以發現完整的胚囊組織,具有極核、反足細胞與卵器(egg apparatus)等8核7個細胞(圖4)。盛花後11天胚囊即開始膨大,核型(nuclear type)胚乳組織出現,胚乳間存在不具細胞壁的游離核(free nuclear)。發育初期的心臟型胚(heart stage embryo),與胚脫離珠孔端,在胚乳中游離的現象,分別在盛花後15天與20天被發現。盛花後六週可目視子葉出現,與胚在盛花後10週發育完成。荔枝之焦核品種往往在盛花後初期有一強烈之落果高峰,並其後之種子型態變動甚劇,其原因之一為與略精結實(stenospermocarpy)所導致之胚敗育(abortion)有關。本研究間接證明其胚之敗育與游離胚之產生有關,惟孰因導致游離胚之產生尚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