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農業科技贊助計畫

贊助計畫

苜蓿於不同生長期左旋刀豆胺酸、草酸及硝酸鹽等含量的研究發佈日期:2008/12/30

實施期間起迄

97年12月30日

執行單位

蕭素碧、許福星、盧啟信

執行成果

中東苜蓿(Middle-east alfalfa) 為豆科牧草,於中南部秋冬種植,採收至翌年雨季臨,再生能力強,具高的乾物產量平均2.4公噸/公頃/次,粗蛋白質20%以上,酸洗及中洗纖維及酸洗木質素等皆隨生長而增加,但生長至70天仍在良好範圍。氨態氮及硝酸態氮隨生長漸減,但草酸在苜蓿芽部份皆低於500 ppm,但生長21天卻增至1000 ppm,生長35天降為700 ppm,之後漸減,至生長70天約600 ppm,故這些植體成分視採收期而變動。於生長35天植體含微量物質如多元酚類、異黃酮、維他命E、葉酸及胡蘿蔔素等,對人體健康有益。苜蓿產品安全檢測:以每日餵食每公斤體重的老鼠以2.5、5及10 g等三種劑量之苜蓿茶包計 28天,鼠隻均無中毒症狀或死亡,血液學及血清生化學除於10 g/kg/day處理組之公鼠與對照組相較呈現白血球上升外,其餘指標皆於正常值範圍內,顯示苜蓿茶包28天餵食試驗小於5 g/kg body weight/day,屬於食用安全性高之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