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加亞磷酸、可溶性矽及吲哚乙酸誘導香蕉對黃葉病抗性之研究發佈日期:2014/04/24
實施期間起迄
103年04月24日執行單位
台灣香蕉研究所執行成果
本年度的試驗目標為探討以亞磷酸、可溶性矽、可溶性鈣及吲哚乙酸溶液灌注於連作四年蕉區之蕉株周邊根系土壤對宿根北蕉(Pei-Chiao, Cavendish, AAA)香蕉黃葉病之抑制效果。試驗處理包含(a)亞磷酸,(b)可溶性矽,(c)IAA,(d)可溶性鈣,(e)可溶性矽+可溶性鈣,及(f)對照等六項,每處理植有宿根或吸芽蕉株2行,每行46株,計92株。各處理資材均由注射器以動力加壓方式注射於土壤中,每株均有4個注射點,離蕉株約30公分,深度為15-20公分,每點注射時間為3秒鐘,注入總量約2公升。三月下旬進行第一次處理,每月一次,至七月計處理5次。7月遭逢麥德姆颱風,八月及九月多雨,土壤含水量高,未作處理。蕉株罹病調查選擇每行前20株進行,每處理計40株,六至十月計進行5次,其結果和對照比較,各種資材處理之宿根蕉株及其吸芽在生育過程均陸續感染香蕉黃葉病,故亞磷酸、可溶性矽、可溶性鈣及吲哚乙酸等四種物質對香蕉黃葉病之抑制均無效果。本試驗檢討之結論歸納以下:1. 華蕉品系香蕉之黃葉病係由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Tropical Race 4由香蕉根系入侵引發生理障礙與內外部病徵之土生性病害,依據過去調查資料,該病之發生與否和土壤之病原菌密度並無直接相關,亦即蕉株在病原密度高之土壤其黃葉病罹病率未必較高,在病原密度低之土壤反而可能罹病嚴重,蕉株罹黃葉病似與機率有關。
2. 為降低因土壤香蕉黃葉病病原菌密度分佈差異所導致病害發生之隨機性,本試驗選擇在連續植蕉兩年之水田土壤進行。
3. 依生育期長短分類,香蕉為一年生作物,香蕉黃葉病病徵可在蕉苗定植或出芽二個月以後之任何時間發生,蕉株罹病即形同失收,不是植株枯死,就是生育受阻,即使抽穗,其果形變小,風味喪失,失去商品價值。因此,抑制香蕉黃葉病試驗處理效果之觀察期應自定植或留萌(吸芽)起至抽穗採收止,在將近一年期間內,蕉株若無罹病徵狀發生則可推測該蕉株未受病原菌侵襲或該處理可能有抑制黃葉病之效果,反之,如在任何生育階段呈現病徵,則可能表示該處理無抑制黃葉病之效果。本試驗結果和過去三十年嚐試以土壤添加物抑制香蕉黃葉病之結果相似,均無法得到略為滿意之成效。
4. 香蕉黃葉病係土壤病害,由於植株高大與生育期長,病害防治異常複雜,以資材添加於土壤或植株之作法均無法達成抑制香蕉黃葉病之目的。從已有之經驗與資料顯示,維護土壤生態環境之有機栽培似乎是現今唯一可行之道。